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事業關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弱興衰。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文化工作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認真回顧和總結我們黨成立一百年來領導文化建設的寶貴經驗,可以獲得思想的啟迪、知識的武裝,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的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高舉思想旗幟,堅定文化建設前進方向
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是一個政黨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幟。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自覺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從而也就明確了領導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百年來的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決定著我國文化事業的性質和方向。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毛澤東同志說,歷史上的馬克思主義多種多樣,共產黨人要堅持的“是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同志也強調:“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币话倌陙?,中國共產黨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的歷史,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也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大眾化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成果。
持續開展馬克思主義學習教育。掌握理論是應用理論的前提,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教育始終貫穿思想文化建設的整個歷程,并先后在延安整風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21世紀之初、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了幾次大規模的學習教育高潮。正是依靠持續不斷的學習教育,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文化領域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
堅決開展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潮的斗爭。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是文化建設中不可回避的命題。一百年來,文化虛無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投降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觀、新自由主義等,在不同歷史時期興風作浪,給人民文化生活帶來雜音和困惑,給黨領導的文化建設造成干擾和破壞。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開展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潮的斗爭批判。通過理論斗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更加深刻,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也得到豐富和發展。
|